上一次读完中国文学是好几个月前《陆范焉识》。对于阅读能力较弱,阅读书籍也很有限的我来说,我所看过的中国文学相较于日本文学,更加粗暴一些,更加现实风一些。看一些日本小说像《挪威的森林》和《横道世之介》,会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读得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而《范陆焉识》给我的感觉则是每一篇章都很有力,读完一章,就仿佛经历过一场令人身心俱疲的波折一般,想要放下书先好好休息会儿。这次的《围城》也一样,即使是在假期期间,断断续续看了八天才完成。《围城》让我看得累的原因主要是我对主人公的不喜欢以及对后半段几乎所有人都喜欢不起来,以及大量的成年人的心计和互相诘难。
印象里所读过的小说,主人公多是正面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事,待人处世的方式,也多多少少让我觉得符合我的价值观。虽然我更不喜欢这个故事里那些尖酸刻薄,暗地里陷害他人的人,但对于不那么擅长于心计的主人公方鸿渐,他的其他个性我也喜欢不起来。正如一则评论所说,方鸿渐是个“自命不凡却没有什么本事,无由来的自尊又一股酸劲,对自己人油嘴滑舌在外却不张口”。诚然他并非什么用心歹毒的人,但他那种游手好闲却又眼高手低的做法令我总觉得不快。而且心胸也不宽阔,自己不小心在公车上给人扒了钱包,却一股脑儿地赖给孙柔嘉和她的姑母,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
但这本书最令我煎熬的莫过于文中那种成年人的说话方式了。纵使我懂得,人多的地方就会有社会,有社会的地方就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少不了谣言诽谤等阴暗面。我也懂得,很多时候不得已而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同的说话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但真正去读的时候,还是觉得很不舒服,总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直截了当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来来回回的猜忌与较量不仅让当事人耗费精力,旁人看着也着急心累不是么。讲话的时候仿佛像卖弄聪明一样,明明知道这话直接说出来,和拐着弯说出来,大家都能听懂,但偏偏要一句话表面一层意思,这句话扒开来里面又藏着另外一层意思。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说话的艺术,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社交智慧?总觉得倘若我身边的人都这样说话,我会活得很累。当然,我也懂得尽量要学一些说话的智慧,这样既能避免撒谎,又能避免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让自己在社交生活中过得更加顺遂。我吃过不会说话的亏,也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话语智慧。我只希望自己能够把握好平衡,尽量以真心待人,表里如一,不攻击他人,但同时又能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以及在被他人有意无意攻击时做出妥当的回应。如果自己不得已身陷像三闾大学那样的环境中的话,至少要做到能够听懂攻击者的内容,不至于蒙在鼓中,并努力去善待身边的人,去改变自己身边的环境。倘若实在难以改变环境,不妨就离开吧。
书是上个世纪写的,出版到现在已有72年了,但很多民国时期的人的想法,和现在其实也大抵相同的之处。如
开玩笑开得心里有了鬼,仿佛在催眠中的人受了暗示。这种事大半是旁人说笑话,说到当局者认真恋爱起来
,我记得自己某次就有这种感受。书中也有一些很有趣的观点,如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这次只是草草过了一遍这本书,以后有机会再读,应当还会有新收获。